《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分类分级规则》(GB/T 43697-2024)
是我国首部以“数据安全技术”命名的国家标准,2024-10-01 起实施,为行业主管部门、地方及数据处理者提供了一套通用、可落地的“分类-分级-保护”方法论。以下从“为什么、分什么、怎么分、怎么用”四个维度做系统总结。
一、制定背景与定位
1. 法律衔接:直接落实《数据安全法》第 21 条“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”的要求。
2. 适用边界:适用于所有非涉密、非军事数据;既可指导行业制定细则,也可供企业直接落地。
3. 基本原则:科学实用、边界清晰、就高从严、点面结合、动态更新。
二、分类规则:先行业后属性,两条线逐级细化
1. 行业领域层(一级)
工业、电信、金融、能源、交通、自然资源、卫生健康、教育、科学等 9 大典型行业。
2. 业务属性层(二级及以下)
统一 9 个维度:业务领域、责任部门、描述对象、流程环节、数据主体、内容主题、数据用途、数据处理活动、数据来源。
3. 特殊类别识别
在分类过程中必须同步识别个人信息、公共数据、商业秘密、国家秘密事项等,便于后续合规义务叠加。
三、分级规则:三维判定、三级结果
1. 分级框架
核心数据 → 重要数据 → 一般数据(一般数据可再细分为内部敏感、有条件共享、完全开放等子级)。
2. 分级要素(7+1)
领域、群体、区域、精度、规模、深度、覆盖度 + 重要性。
3. 影响分析
一旦泄露、篡改、毁损或非法使用,可能影响的对象:国家安全、经济运行、社会稳定、公共利益、个人/组织合法权益;影响程度:特别严重、严重、一般。
4. 级别判定口诀
“就高不就低”——只要有一个维度达到高级别标准,即按高级别定级;动态业务变化导致风险升高时,随时升级。
四、实施流程:双循环、五步法
1. 行业侧循环
制定行业标准 → 明确核心/重要数据识别细则 → 组织企业开展分类分级 → 汇总形成行业目录 → 报主管部门并动态更新。
2. 数据处理者循环(五步法)
① 资产梳理 → ② 制定内部规则 → ③ 实施分类 → ④ 实施分级 → ⑤ 审核、标识、上报目录 → ⑥ 动态更新管理。
3. 动态更新触发场景
业务变更、数据规模突变、法律法规调整、出现重大数据安全事件等,需在 15 个工作日内完成重新定级与报备。
五、配套工具与扩展应用
1. 附录提供 10+ 模板:个人信息分类示例、重要数据识别指南、衍生数据分级参考、影响程度示例等,可直接套用。
2. 与等保、关基、密码、个人信息保护测评“多规融合”,一次测评满足多项合规,降低重复投入。
3. 支持自动化落地:标准文本已给出字段级标识建议,便于在数据仓库、API、数据库打标签,对接 DLP、脱敏、加密、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。
六、常见风险与应对
1. 分级过松 → 采用“就高从严”复核;引入第三方评估。
2. 目录更新滞后 → 建立“数据分级变更”工单流程,纳入 SLA 考核。
3. 行业细则缺失 → 先按国标通用规则执行,同时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,掌握话语权。
七、结论:
GB/T 43697-2024 把“分类-分级-保护”从法律要求转化为可执行、可检查、可度量的技术过程。行业组织和企业只需“套用框架 + 填充业务特征 + 动态维护”,即可快速建立符合国家要求、兼具实操性的数据安全分类分级体系。